大調研 · 書記手記 | ?從“小區”到“社區”,走出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新路徑

調查研究是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過程,更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大興調查研究是新征程上開好局起好步的必然要求。
當前,楊浦全區上下正掀起大興調查研究的熱潮,深入一線聽民聲、察實情、補短板、破難題。大調研欄目旨在聚焦人民群眾關切的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創新思路和經驗做法,充分彰顯楊浦擔當、體現楊浦作為、貢獻楊浦方案。
從調研一個小區到思考一個社區
——探索新型社區黨建引領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新江灣城街道黨工委書記 黃秀娟
新江灣城街道作為上海的第三代國際化社區,居住社區多為商品房住宅,且轄區居民具有年輕化、高知識化和結構多元化的特點,近年來,街道一直堅持提升黨建引領提升基層治理水平,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本次調研就是進一步探索在新型社區,如何更好地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不斷夯實基層治理的基礎。
江灣國際公寓小區地處新江灣城街道的北部,與復旦大學江灣新校區隔街相鄰,占地面積17.6萬平方米,共有74個樓棟,2290戶,居民數6100多人,是新江灣城街道轄區內人戶數最多的一個小區。我們從調研江灣國際公寓小區入手,以小見大,探索新型社區中黨建引領治理的特點。
新型社區治理全貌是什么樣?
我們采取了“走、訪、問”的方式對江灣國際公寓小區展開調研,通過“解剖麻雀”來全景還原小區治理的全貌。
小區治理得好不好,從小區整體環境就能略知一二。江灣國際公寓小區的一大特點就是綠化資源豐富,不僅面積多,而且綠植花卉的品種多。在小區北門附近有一處由居民自發改造,命名為“小紅園”的黨建微花園,這里曾經是一片荒地,且未列入物業管理,與小區環境格格不入。
對此,小區堅持黨建引領,以街道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為支持,凝聚物業、業委會以及社區志愿者們的各方支持,變荒地為花園。
對于小區治理的成效如何,居民最有發言權。我們走訪了兩位小區居民,一位是薛明珠,作為小區的居民代表,退休后一直熱衷于社區活動,特別發揮其在司法領域工作的優勢,熱心開辦了“明珠講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為居民百姓宣傳《民法典》,深受好評。另一位居民是侯冰,她同時也是小區“候鳥”志愿者團隊負責人、楊浦區市民巡訪團成員,曾獲得“上海市優秀志愿者”稱號。
小區治理工作是否具有成效,外部評價也很重要。我們專門訪談了社區的法律顧問,以第三只眼的視角探究小區治理情況。訪談中法律顧問梳理了小區近幾年發生的矛盾及化解情況,比如近些年出現過的居民對環境提升的訴求、小區周邊建設產生的鄰避效應、停車位緊張等問題。
小區居民對生活品質要求較高,而且法律意識很強,傳統的“老娘舅”調解方式發揮作用不大,更多需要依靠居民區干部用法律的方式做宣傳解釋。同時,居民對自治民主的要求很高,對治理項目的合理性、合規性都有很嚴格的判斷,這也需要居民區工作要嚴格劃定邊界,做到依法行事。
新型社區治理特點有哪些?
通過此次調研,我們發現江灣國際公寓小區的治理特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把堅持黨建引領落在實處。社區治理中,每棟樓、每戶居民的利益訴求都不盡相同,江灣國際公寓小區的黨建引領落在了實處。
能把牢方向。確保自治項目都能貼合群眾需求、符合規定要求、體現正向追求,如在開展自治項目中自覺與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起來,與助推區域重點工作結合起來,與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結合起來,在社區治理中體現“正能量”。
能凝聚力量。以黨建為紐帶,對內聯動“三駕馬車”同頻共振,特別是江灣國際公寓小區采取了反向“交叉任職”的方式,創新性地把業委會主任吸納進了居委會班子,增強了居委會和業委會之間的合力。對外加強資源的對接,以“黨建+”對接復旦大學、灣谷科技園等資源,引入多支志愿者隊伍,打造多元共建的模式。
能直面困難?;鶎狱h建的戰斗堡壘作用就是體現在關鍵時刻能頂住壓力,比如在解決“停車難”問題中,出臺新的停車公約后,面對部分居民不理解,居民區黨總支頂住壓力,堅持依法推進新規,同時帶頭每天在停車庫出入口做宣傳勸導工作,順利化解矛盾。
二是要把以人民為中心做到細處。做好社區治理最管用的就是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江灣國際公寓小區的治理充分貫徹了人民城市理念。
社區治理不僅要打造“亮點”,更要疏通群眾的“堵點”,化解“痛點”。比如面對小區內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小區衛生站點內不僅幫老人提供開藥方、跑腿取藥的便利,還特地開設中醫特色的康復保健的項目,受到老年人的歡迎。
堅持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始終,讓大家商議,請大家監督,確保治理充分體現民意。比如針對很多小區普遍存在的維修基金不足的情況,小區通過“三駕馬車”的有效協同、成立多元主體組成的“監督委”和“專家組”以及建立規章制度等方式,優化了居民廣泛參與社區民主協商的路徑,確保公益收益“用對地方”“用得高效”“用得廉潔”,實現了每年“創收”300余萬元,不僅累積為1000多戶家庭進行了滲水外墻維修,還使維修基金“年年漲”。該項目在第二屆上海社會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項目征集與推廣活動中,獲評“十佳創新展示項目”。
江灣國際公寓小區還充分挖掘小區中的“達人”“牛人”,廣泛匯民智,發動他們走出家門,為小區建設貢獻力量。比如針對小區綠化資源豐富的特點,專門請小區中的養花高手做園藝指導,進一步提升小區內的綠化水平。
三是要把以法治為保障貫穿始終。萬事法為先,以法定紛爭是最好的矛盾化解方式。特別在江灣國際公寓小區居民相對年輕化、高知識化的情況下,通過激活治理的“法治細胞”,群眾在參與治理中更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讓用法成為習慣,養成事事先在“法條”里找依據的習慣,特別在面對不同的群眾訴求中,通過依法開展,做到以法服人。比如小區在化解垃圾箱房改造的矛盾時,面對相鄰樓棟居民的“反對聲”,小區嚴格按照《民法典》來推進,在“人數與面積”占比均超過81%的前提下,依法改造,并且根據居民意見對垃圾箱房進行改造、遮擋,把影響降到最低,贏得了群眾的支持。
要把普法融入日常,特別是注重普法的生動性,把法言法語轉化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小故事、小案例,比如小區開展的“明珠講堂”,就是從文明養寵、騎車佩戴頭盔等群眾的身邊小事入手,讓法律規定深入人心。同時,充分借助江灣國際公寓小區作為基層法治觀察點的契機,依托新江灣城街道基層立法“雙聯系點”平臺,引入了復旦大學法學院等資源,開展豐富的專題普法,將法治融入老百姓的頭腦當中。
新型社區治理還需要做什么?
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小區存在著干部隊伍人才緊缺、出現綠化垃圾等新型矛盾等問題,對此,我們在對其他小區繼續調研的同時,著手推進四件事情:
一是進一步強化居民區隊伍建設,聚焦業委會成立、群訪矛盾化解等熱點問題開展專項培訓,不斷提升干部能力。
二是進一步激活居民區自治活力,探索加強社區的文化建設,比如打造社區文化墻、梳理社區年度大事件等,不斷提升居民對居民的認同感,不斷激發治理的活力。
三是進一步夯實居民區法治基礎,計劃以制訂新江灣新時代《居民公約(指導大綱)》為切入點,進一步增強基層的法治基礎。同時,以新江灣城基層立法“雙聯系點”的迭代升級為契機,發揮好新江灣城作為上海市法治示范街道的優勢,進一步增強普法力度。
四是進一步增強居民區能力支撐,進一步梳理街道機關和居民區的溝通聯系渠道,強化機關科室對居民區的指導與支持,搭建重大問題協同解決平臺,為居民區進一步減負增能。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