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2025年質量強市取得階段性成效

上海發布《實施方案》,明確8個重點任務,針對重點熱點細化138項任務舉措
到2025年質量強市取得階段性成效
本報訊(記者 陳璽撼)從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到百姓的衣食住行,“十四五”期間,質量將如何繼續深度融合上海的建設發展?昨天發布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上海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給出了答案。
到2025年,上海質量整體水平進一步全面提高,“四大品牌”建設持續深化,人民群眾質量獲得感、滿意度明顯增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質量強市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上海質量在中國、國際上的話語權、認可度,是上海質量的有力證明。截至目前,上海已有51家國家產品質檢中心、5個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ISO/IEC技術機構秘書處6個,ISO/IEC國內對口單位79個,牽頭制修訂ISO/IEC國際標準177項,主導制修訂國家標準4233項。近年來,在國務院對各省區市的質量工作考核中,上海已連續7次獲得A等。
作為全國政府質量獎勵制度的首創者,上海不斷完善政府質量獎、標準創新貢獻獎等激勵政策,已表彰各級政府質量獎887項,其中,29家組織和5位個人獲得中國質量獎及提名獎。
質量過不過硬,能否建立標準、品牌也是“試金石”。上海已累計評定“上海標準”31項,推動183項產品和服務通過“上海品牌”認證,促使更多上海質量的代表成為國際規則的參照系。
《實施方案》提出了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質量競爭力持續增強等6個方面12項量化指標,明確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增強重點產業和區域質量競爭、推進質量治理現代化等8個重點任務,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百姓關注的熱點,聚焦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細化了138項任務舉措。
《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上海經濟結構要更加優化,全員勞動生產率達36萬元/人,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14%,同時,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5%,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2.6萬家,經濟發展新動能和質量新優勢顯著增強。
在提升區域質量引領力上,《實施方案》要求打造區域特色質量品牌,開展國家質量創新先導區、質量強國標桿城市、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創建工作。浦東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加大質量創新力度。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完善質量基礎設施布局。圍繞南北轉型,將寶山區打造成綠色低碳轉型樣板區,將金山區建設成“上海制造”品牌重要承載區。
產品、工程、服務質量方面,到2025年,上海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食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5%以上,培育發布“上海標準”50項。
以人為本,根據《實施方案》,上海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效率:提高政務服務功能和質量,拓展“隨申辦”應用場景,全面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設;加強“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不斷提高教育、文化、就業、養老、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便捷化水平;推動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等提質擴容;強化職業技能培訓、用工指導等公共就業服務;擴大日間照料、失能照護、助餐助行等養老服務有效供給;加強公共配套設施適老化、適兒化、無障礙改造;健全醫療質量管理體系,完善城鄉醫療服務網絡,逐步擴大城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范圍。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