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奔向“生態之城” 促進人與動物的和諧共生

《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表決通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奔向“生態之城”,促進人與動物的和諧共生
■本報記者 王海燕
隨著生態環境向好,一大批野生動物正走進都市生活,“與貉為鄰”在上海已不足為奇。由此也引發一個問題:在城市,特別是人口密集的超大型城市,人與野生動物如何和諧共生?彼此的邊界在哪里?昨天,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條例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
一個生態和諧的城市,必然是一個人和動物和諧共存的城市?!吧虾R吧鷦游锉Wo工作遵循保護優先、規范利用、嚴格監管、社會共治的原則?!笔腥舜蟪N瘯üの魅伍愪J表示,這部條例對上位法的基本制度進行了必要銜接和細化,并重在體現上海特色,助力上?!吧鷳B之城”建設,為更高水平推進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棲息地
建立市野生動物棲息地制度
松江葉榭林地,常有獐出沒。這個獐極小種群恢復與野放項目棲息地,活躍著70多頭獐,工作人員種植了獐喜歡吃的黑麥草。這個生性膽小的上?!巴林用瘛痹谶@里自由地繁衍生息。
城市的另一頭,嘉定區瀏島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茂密的樹木下,十多個孩子和家長在鳥類專家的指引下,尋找著烏鶇、珠頸斑鳩、白頭鵯等的身影,上了一堂“沉浸式”觀鳥科普體驗課。
自2013年起,上海積極探索與超大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棲息地保護模式,選擇了一批生態基底好、野生動物分布相對集中的區域,探索建立了一批野生動物棲息地。瀏島野生動物棲息地、葉榭獐極小種群恢復與野放項目棲息地都在其中。
“此次立法一大亮點就是建立市野生動物棲息地制度?!遍愪J說,條例將市野生動物棲息地作為立法核心內容,專門作出具體規定,形成全過程制度安排。明確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定期對棲息地狀況進行調查、監測和評估,對擬列入市野生動物棲息地名錄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編制保護方案,經修復、評估后,列入市野生動物棲息地名錄。明確區主管部門按照市野生動物棲息地維護技術規范等規定,進行維護管理;對于建設項目可能影響棲息地的,要求予以避讓或采取措施消除、減少不利影響,并明確禁止破壞棲息地環境以及毀損設施設備的有關行為。
“上海是高度城市化地區,建立具有上海特色的市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制度,為野生動物資源生存預留更多空間?!笔芯G化市容局副局長顧曉君表示,將會同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進一步鞏固來之不易的棲息地修復成果,盡快建立和完善市野生動物棲息地制度,明確保護要求、管理方式和維護職責,依法嚴格查處破壞市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行為。
野生動物棲息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而種種環節均需資金支撐。目前棲息地管理維護費用主要源于財政撥付、企業自籌兩類渠道。有限的預算,造成了棲息地的管護水平和管理成效參差不齊。記者注意到,野生動物保護經費納入政府部門預算被寫入法條,這將使得棲息地建設更有保障。
收容
規范野生動物收容救護制度
松江區野生動物保護站曾被送來一只豹貓,原來是被主人家養的,豹貓性格兇猛,經常偷吃,后來主人不想養了,便將它送到野保部門,最終被上海動物園收容。
“我們這里既有執法機關罰沒的珍稀動物,也有市民撿到送來的野生動物?!睋虾游飯@工作人員介紹,以前收容較多的是兩棲爬行類和鳥類,現在有不少狐貍、貉、貂等,甚至還有豹貓、藪貓等動物。
隨著市民群眾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市民關心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的問題?!拔覀兤诖馔馐軅臑觚?、蜥蜴,被棄養的‘異寵’動物能夠得到及時救護,能有一個專業而溫暖的‘新家’?!痹诹⒎ㄕ髟冎?,好幾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反映,市民對個人已經飼養的野生動物希望有一個處理途徑,建議對個人送交的野生動物,相關機構給予收容救護。
此次立法對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作了原則規定。閻銳表示,條例規范了野生動物收容救護制度,要求主管部門加強收容救護能力建設和統籌協調,明確收容救護機構應具備的條件和職責,同時規定相關組織和個人可以依法參與收容救護工作。
要收容一只野生動物一般要通過一套程序——先經過一個月檢驗檢疫,受傷的動物還會接受救護和治療。健康或痊愈的野生動物,如果無法在野外生存,便養在園內。調研中不少人反映,市、區兩級特別是區級收容救護機構有待建立健全,收容救護場所、設備、人員、技術標準等需要加強。這在立法中也有所反映。條例規定,對收容救護工作涉及跨區或者需要其他區予以協助的,明確主管部門應當充分協商、積極配合;必要時,可以由市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統籌協調。
顧曉君說,該局將會同農業農村部門建立健全市、區兩級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體系,指導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建立配備相應專業技術人員、救護工具、設備和藥品的收容救護場所,并向社會公布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及收容救護場所信息,“確保因受傷或其它原因需要救護的野生動物得到及時、就地、就近、科學的救治和保護?!?/p>
投喂
禁止投喂自然繁殖野生動物
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是上海本土野生動物,因為其超強的適應力和可塑性,在繁華都市中“越活越好”。調研顯示,上海至少約260個社區或綠地有貉分布,集中于松江、青浦、閔行三區。
城市里的“不速之客”是生態環境變好的證明,卻也給居民帶來新的苦惱——它們會不會攻擊人?居民能否投喂?……
因為有居民亂投喂,一些小區的貉成群出現、大量繁殖。復旦大學保護生物學研究團隊的一項調查發現,存在投喂野生動物和濕垃圾管理不當的小區,貉的密度可能翻番,容易引起野生動物和市民生活之間的矛盾。
早在立法征詢時就有人建議,將禁止投喂野生動物寫入法條。吸納各方意見后,此次條例明確,禁止投喂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野生動物?!白钄喾亲匀皇澄镌?,讓野生動物按照自然規律進行種群繁育,這也是出于保護野生動物健康的需要?!鳖檿跃f。
針對一些野生動物在居住區內分布擴散、干擾居民正常生活的情況,條例提出了應對之策:居住區內發現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異常等情況的,可以向區主管部門報告,由其組織采取措施。
食用
禁止食用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在青浦、金山等地農村,曾有一種特色小吃叫“熏拉絲”,色澤金黃、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以前金山等地區的飯店常常會售賣這種食物。
2020年,熏拉絲被禁,如今已難見蹤跡。當時金山市場監管部門向商超、餐飲發放公告,禁止生產、加工、銷售熏拉絲,違反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把z使用的主材蟾蜍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單上,禁止食用?!鳖檿跃f。
除了熏拉絲,這部法規還禁止食用哪些野生動物?條例明確,禁止食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禁止食用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獵捕、交易、運輸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野生動物。
據悉,目前上海監測記錄到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50種,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超過325種,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6種?!拔覀儗⒓訌姳臼兄攸c及‘三有’野生動物保護?!鳖檿跃f,已經會同農業農村部門啟動本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修訂工作,以保障其種群數量和種類的穩定。
禁獵
禁止獵捕運輸交易野生動物
上海,地處長江入???,濕地條件優越,處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的重要中轉點,野生動物特別是野生鳥類資源比較豐富。小天鵝、白頭鶴、黑臉琵鷺等“明星”物種都是本市遷徙候鳥中的???。
此次立法加大遷飛候鳥保護力度。條例明確,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在候鳥遷徙高峰期,加強對候鳥遷徙停歇地和越冬地等重點區域的巡護”。
盡管嚴織一張保護網,依然會有一些珍稀野生動物“漏網”。今年5月,市綠化市容局聯合公安部門開展專項執法行動,檢查近百家商戶,現場查獲畫眉、紅脅繡眼、紅喉歌鴝、暗綠繡眼等一批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和“三有”保護鳥類,還查獲多種陸龜、蛇類、蜥蜴等野生動物,其中不少野生動物就是違法獵捕、運輸而來。此次立法對這些違法行為說“不”。條例明確,禁止違法獵捕、運輸、交易野生動物以及從事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禁止性行為,禁止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
野生動物保護需要全社會參與。根據條例,在野生動物棲息地,人類從事的活動應當有利于保護、恢復、改善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禁獵之外,條例明確在市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禁止行為還包括:禁止開挖取土、阻斷水源等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行為;禁止破壞、損毀有關保護、監測和科普等設施設備。
修復
人與動物和諧共生價值認同
荷蘭生物學家蒙諾·施圖森在《達爾文進城:城市叢林如何推動進化》中說,“了解城市化與野生動物的關系非常重要”。
如何協調人與城、人與動物的關系?此次立法中反復強調的一個詞是“修復”。比如條例中明確的棲息地修復,提出對原生狀態退化的野生動物棲息地進行修復,提升野生動物生存環境質量。在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們看來,這是一種理念上的轉變,倡導在全社會樹立起一種對野生動物的共同保護意識,增強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價值認同。
近年來,在上海各大野生動物棲息地,因地制宜的生態修復,讓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其中,全市森林覆蓋率已從1999年的3.17%提升到2022年的18.51%,良好的生態環境底蘊,為野生動物繁衍生息提供了庇護環境和保護氛圍,物種和數量呈現恢復性增長。
長江流域的生態保護就是一個生動案例。自長江十年禁漁實施以來,水生生物資源和多樣性均呈現恢復向好趨勢。去年,長江口監測到魚類種類達45種,較2021年增加了7種。其中,長江江豚監測數量達13頭次,今年4月還監測到一頭新出生的幼豚。這既得益于水生生物資源的科學養護,也基于各方力量的聯動參與。比如,長江口近海水域,120余個常規漁業監測點和瀕危珍稀水生生物監測點記錄著“水生物種家底”,并與全流域監測科研單位共享共用,合力保護珍貴瀕危物種。
城市野生動物的保護,非一日之功,亦難憑幾個人就能完成。要實現人與動物的和諧共生,還需激發市民群眾參與的內生動力,引導全社會形成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理念。這在立法中都有體現,比如條例明確本市“每年11月為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4月的第二周為愛鳥周”。條例還強調,保護野生動物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將“社會共治”作為保護工作原則之一,從保護巡護、宣傳教育、捐贈資助、行業自律、信用管理、投訴舉報等多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